技术服务HUA CHEN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技术服务

合理使用抗生素,提高养猪效益

浏览: 次 日期:2016/2/25 10:07:39

抗生素是猪场防病、治病的必备物品,用的好可以防病、治病,用的不好,轻则造成浪费,重则引起中毒,甚至死亡。

由于猪场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良莠不齐,对疾病、对兽用抗生素的知识掌握不多,在实际操作中难免有失误的时候。如有时选择抗生素不当,有时用量过大,有时用量过小;或者不熟悉药物的特性,随意配伍,不仅影响了药物的疗效,而且造成了重大损失。

1. 抗生素、细菌与机体的相互作用

1.1 抗生素与细菌 

1.1.1 抗生素对细菌 抗生素有广谱的(如四环素类),也有窄谱的(如青霉素),对细菌的作用或者是杀菌(如青霉素)或者是抑菌(如四环素类)。而其杀菌或抑菌作用的强弱则依循量效关系和时效关系。所谓量效关系是指在一定的剂量范围内,药物的效应随剂量的增加而增强。所谓时效关系则是指药物的效应随时间而变化。不同的抗生素具有不同的抗菌谱和抗菌活性。

1.1.2 细菌对抗生素 细菌可以产生对抗生素的耐药性,这种耐药性有的是天然的,如革兰氏阴性菌大多对青霉素具有天然不敏感性;有的是后天形成的,如细菌长期接触低剂量的抗生素,则会逐渐产生对该抗生素的耐药性,而且对同类抗生素都耐药,如一种细菌对金霉素耐药,则对同类的土霉素、强力霉素都耐药。耐药性也可以遗传,即第一代耐药菌可以将耐药性传递给下一代或几代。抗生素停用一段时间后,细菌可能逐渐恢复对其敏感性。

1.1.3 药敏试验 药敏试验是在体外进行的,由于不同药物有不同的药物代谢动力学,在体外不敏感的药物,体内也不会敏感;而在体外敏感的药物,由于吸收、分布不同,在体内不一定有效。因此不能完全依据体外药敏试验的结果选择抗生素。

1.2 抗生素与机体 

1.2.1 抗生素对机体 可以产生副作用,如过敏、中毒等。药物和毒物没有截然的分界,当超量使用或用药途径不正确,药物可以成为毒药。有时长期使用抗生素可能会造成体内的菌群失调,或者造成某些有益菌代谢产生的维生素的缺乏。药物的性质如水溶和脂溶性、分子量大小、极性等均可影响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

1.2.2 机体对抗生素 机体可以参与抗生素的吸收、在体内的分布、生物转化和排泄的过程。代谢后的产物有的仍然具有抗菌活性,有的则失去抗菌活性。有些药物如替米考星、强力霉素等在肺部组织中的浓度高于血浆浓度,因而对呼吸道病更为有效。而大部分药物均不能透过屏障结构,如血脑屏障等。在发生脑炎时,由于通透性改变,有些药物透过血脑屏障的能力明显提高。

1.2.3 抗生素的性质和机体的机能状态影响了抗生素的药代动力学。无论是杀菌的抗生素,还是抑菌的抗生素,在体内均难以清除细菌。所以抗生素的作用主要是控制体内细菌的数量,而清除细菌则依靠机体的免疫力和吞噬能力。

1.3 细菌与机体

1.3.1 细菌感染机体 细菌可以通过不同门户感染机体,在体内繁殖并分布到特定靶器官或组织,引起特定的病理变化和临床症状。有的细菌通过毒素致病,有的则依靠其自身的致病力。

1.3.2 机体的免疫力 机体对细菌可以产生免疫力,通过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力抵抗细菌的感染。某一种特定的细菌可以引起某一阶段的猪发病,主要是因为这一群体的免疫力不足,如大肠杆菌主要引起哺乳仔猪和断奶仔猪发病。

1.3.3 可以通过抗生素的使用降低体内致病菌的数量或密度,通过免疫或适应过程提高动物机体对致病菌的抵抗力。如后备母猪适应过程中接触猪场大肠杆菌,就会缓慢产生针对大肠杆菌的免疫力,在分娩后可以提供更高水平的抗体。

2. 注意给药途径

给药途径有注射、口服、气雾、皮肤以及局部用药等,而猪场常用的给药途径有肌肉/静脉注射和口服。这两种途径各有优缺点,不能完全替代。不同的给药途径可直接影响药物的吸收速度和血药浓度,从而决定着药物作用出现快慢、维持药效的时间长短和药效的强弱。

2.1 注射 又分为肌肉注射、皮下注射、皮内注射和静脉注射。注射的优点是吸收速度快、生物利用度高、不受采食量和饮水量的影响,个体的用药量准确。缺点是劳动量大,对猪应激很强。而皮下、皮内注射,操作难度大,较少使用。

2.2 口服 可分为灌服、混饮和混饲。其中灌服定量准确,但需要个体操作,主要用于仔猪。混饮和混饲的优点是方便,便于群体用药,节省劳动力。缺点是定量不准确,不能保证每头猪的用药量,而且受采食量和饮水量的影响。更为重要的是,由于口服药物受胃肠道酸和酶、微生物等的影响而被破坏,影响疗效的发挥。如青霉素口服很容易被胃酸和酶破坏,因此口服无效;有效药物受胃肠内容物影响吸收而使生物利用度降低;有些药物如氨基糖苷类、多粘菌素类药物口服很难吸收,如硫酸新霉素口服吸收只有3%,因此口服这些抗生素不能用于全身感染的预防或治疗。

2.3 药物的时效关系 药物效应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关系,通常可分为上升期、高峰期、持效期和残效期等。而血浆或组织中只有达到最低抑菌浓度才能产生抗菌(抑菌)效果。实验室衡量一种抗生素效果的重要方法是测定药物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并计算这一曲线下的面积。一般情况下,面积越大,血药浓度越高,而药效维持时间越长。

3. 抗生素联合应用

临床上,为了提高疗效,减轻或消除药物的不良反应,或治疗不同的并发症,常需同时或短期内先后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称为联合用药。

药物的相互作用包括协同作用、拮抗作用和无关作用。

3.1 协同作用 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抗生素联合应用后,药效增强,或扩大抗菌谱。利用协同作用,可大大降低单一抗生素的用量,如磺胺药与抗菌增效剂(甲氧苄啶)联用,抗菌作用可提高数倍至数十倍,因此可大大降低磺胺药的用量。TMP不仅可以增强磺胺药的抗菌作用,而且对很多抗生素如庆大霉素都有增效作用。联合用药也可利用解除耐药性而增强药效,如产β-内酰胺酶细菌产生的β-内酰胺酶可显著降低β-内酰胺类抗生素如青霉素、阿莫西林等的抗菌效果。克拉维酸钾和舒巴坦是β-内酰胺酶抑制剂,本身抗菌作用很弱,但可以解除细菌对这类抗生素的耐药性,因而可提高药效。丙磺舒可减缓青霉素、阿莫西林等经肾脏的排泄,可以延长这类药物的抗菌作用,因此也具有增效作用。

3.2 拮抗作用 指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联合应用时,药效降低或消失,或产生毒性增强的作用。如氟苯尼考和氟喹诺酮类联合应用,则疗效降低;青霉素类与四环素类合用也可降低疗效;红霉素类包括泰乐菌素、替米考星等于四环素类配伍也会使疗效降低。有时也可以利用拮抗作用降低药物的副作用。

3.3 药物的配伍禁忌 包括了拮抗作用。并不是所有的药品配伍都是合理的,有些药品配伍使药物的治疗作用减弱,导致治疗失败;有些药品配伍使副作用或毒性增强,引起严重不良反应;还有些药品配伍使治疗作用过度增强,超出了机体所能耐受的能力,也可引起不良反应,乃至危害患畜等,这些配伍均属配伍禁忌。理论上,很多药物的联合应用属于配伍禁忌,但临床上则经常使用。如上世纪非常流行的一个药物组合是金西林,即金霉素、磺胺二甲嘧啶和普鲁卡因青霉素,虽然这三种药物在要药理上存在明显的配伍禁忌,但生产上产生了非常好的作用。所以在实际生产中,有些配伍禁忌并不是绝对的。

3.4 猪场常用药物之间的配伍 当前猪场常用控制呼吸道病的药物有强力霉素、氟苯尼考、替米考星、泰妙菌素、阿莫西林、金霉素等,控制腹泻的药物则有硫酸新霉素和硫酸粘菌素等。在控制呼吸道病方面,泰妙菌素、强力霉素、氟苯尼考是经常用到的药物组合。其中泰妙菌素与强力霉素具有非常好的协同作用,对不同细菌可以分别提高疗效2~8倍;而强力霉素又与氟苯尼考具有协同作用;至于泰妙菌素与氟苯尼考的配伍有没有禁忌,则还没有定论,至少不是非常严重。理论上,阿莫西林和硫酸新霉素或粘杆菌素具有协同作用,但新霉素和粘杆菌素口服很难吸收,因此口服只能用于大肠杆菌、沙门氏菌性腹泻的防治。在生产上,应采用能够产生协同作用的抗生素进行配伍,而尽量避免拮抗作用的抗生素联合使用。而同类的抗生素如氨基糖胺类一般不联合应用,因为其抗菌谱不会增加,效果也不会明显增强,反而毒副作用会加强。

4. 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

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很多,包括药物选择、饲养模式、饲养管理、环境控制、联合用药、用药量、疗程、感染类型等。

4.1 药物的选择 不同类型的细菌感染需要选择不同的抗生素,甚至需要进行联合用药。取决于药物抗菌谱和抗菌能力。如果能够确定所感染的细菌,则尽量选择窄谱抗生素,若不能确定,或者有混合感染,则可选择广谱抗生素,并根据情况采取联合用药。根据药物的特性确定用药途径,有些药口服生物利用度很差,因此效果不理想,如磷霉素钙体外对猪丹毒很敏感,但由于口服生物利用度只有26%,因而治疗效果很差。而新霉素或粘杆菌素对革兰氏阴性杆菌的抗菌作用很强,但由于口服吸收很差,因而口服不能用于胃肠道外的疾病如副猪嗜血杆菌病、放线杆菌胸膜肺炎的治疗。虽然有时药物都是合格的,但由于工艺和辅料不同,疗效差别很大,有时甚至相差3~5倍。如果没有特殊的工艺,一些药物如阿莫西林溶于水后是不稳定的,如果不能在溶于水后短时间内用完,则会极大地影响临床效果。所以使用山寨抗生素制剂将事倍功半。

4.2 用药时机 早发现、早治疗是确保疗效的关键。因此需要及早确诊,在细菌尚没有造成严重病变的时候用药,可以快速达到治疗效果。如果不能在发病初期确诊,可采用诊断性治疗的方法。另外,每个猪场都有其发病规律,在预期发病前用药,可以更有效地预防和治疗。如呼吸道疾病综合征是在13周龄前后发病,如果能在12~13周龄用药,则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3 疗程 为了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很多药物都要连续或间歇性地反复使用一段时间,称之为疗程。疗程的长短取决于动物的饲养情况、疾病的性质和药物的特性。一般而言,集约化饲养的猪场,为了治疗和控制细菌及支原体的感染,巩固疗效,疗程为5天左右。而要控制回肠炎,则需要14天的用药时间。若达不到规定的疗程,机体还没来得及清除感染的细菌就停止用药,细菌又可能重新繁殖,达到致病的程度。

4.4 用药量 因为药物有浓度依赖性杀菌作用,即在一定范围内,药量越高,效果越好。一般情况下需要有足够的药物浓度,特别是在混饲给药时。因为发病猪或者限饲阶段的母猪,往往采食量降低,或者在炎热季节猪的采食量也不高,因而,按一般的剂量添加,病猪获得的药量往往不够。发热的猪在使用抗生素的同时,最好使用退烧药(如卡巴匹磷钙),体温降低后,采食量恢复,抗生素的摄入量才能达到要求。

4.5 用药次数 每天或者一段时间内的用药次数取决于药物的半衰期,如青霉素的半衰期只有8小时,因此每天的注射次数以3~4次为宜。在发生猪丹毒后,每天注射青霉素钠或青霉素钾次数少于3次,其治疗效果欠佳。而有些长效制剂如长效头孢噻呋,注射一次可维持7天的疗效,省时也省力

4.6 饲养管理 环境控制(温度、湿度等)的好、卫生状况好(病菌少)、饲养管理精细、动物福利好、密度适中的猪群抵抗力更强,而且由于感染的细菌少,混合感染的病原种类也少,特别是与PRRSVPCV2混合感染的少,因此用药效果更好。

4.7 免疫状况 一般情况下,虽然病毒病免疫不能完全阻止感染,但可显著降低病毒在体内的复制,减少排毒,因而可减轻混合感染的压力。如近几年圆环病毒的普免,已显著减少了PMWS的典型病例,因而抗生素的用量越来越少,而效果也越来越好。

4.8 霉菌毒素 饲料中常常有霉菌毒素污染,这些毒素不仅能影响肝肾的功能,而且大部分能引起免疫抑制,导致机体清除病原菌的能力下降。很多霉菌毒素还具有协同作用,即使单一毒素并没有超标,但几种毒素结合后,可严重影响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在这种情况下,抗生素的作用很难体现出来。

5. 需要了解国家的兽药管理条例

虽然猪场老板和兽医不可能成为兽药专家,但需要了解一些基本知识。当前我国的兽药市场越来越规范,假冒伪劣兽药越来越少,但由于我国的兽药标准一直比较低,只要药品的活性成分检测合格即判定为合格的兽药,而没考虑辅料和工艺的问题,因而依然存在质量良莠不齐的现象,猪场只能选择便宜的药品。

201651日起实施的《兽药产品批准文号管理办法》将逐步解决这一问题。其核心是新申请兽药批号时,必须进行比对试验,并要求试验结果的真实性。这对提高我国兽药质量,降低养殖业的用药成本是利好消息。

总之,猪场需要以改善饲养管理和环境条件为前提,提高动物的抵抗力,降低环境中病原体的浓度。使用抗生素是猪场管理不足的补充,绝对不能完全依赖抗生素养猪,尽管当前还不能彻底禁用抗生素。


版权所有 © 2002 - 2018 山东华辰制药有限公司 保留所有权利

技术支持:荣尚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