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服务HUA CHEN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技术服务

克服猪场用药的误区,提高养猪效益

浏览: 次 日期:2015/12/4 14:15:00

药物的作用是预防、治疗和诊断,而兽药还兼具调节动物生理机能、促生长和繁殖,最终提高生产性能。养猪离不开药物,但若完全依赖药物,则不仅养不好猪,还会造成养猪成本的大幅提升。在中国的规模化猪场,按出栏一头商品猪计,疫苗和兽药所占的份额为60~150元。在相同饲养水平的前提下,每头猪的药费可能相差90元左右,在微利时代,有可能这就是利润。但这并不意味着药费高的场生产成本一定高,药费低的场生产成本一定低。

猪场需要开源节流,将饲养成本限制在可接受的水平。这些成本包括饲料、疫苗、药物、人工、水电、种猪的引进、猪舍等硬件设施的折旧等。不管用药多少,药品的价格多少,只要母猪的繁殖性能和商品猪的生长性能提高,就有可能使得每公斤增重成本降低。只有健康的猪群才能正常繁殖和生长,只有增加产出,才有可能降低饲养成本。一味地节省饲料、疫苗和药物,往往会影响产出。钱是赚出来的,不是省出来的。

作为猪场兽医或者管理者,不仅需要了解兽药的基本知识,而且还要了解猪场疾病的发生规律,更重要的是要懂得饲养管理,并不断改善环境条件,降低发病率。在能够防病治病的前提下,尽量少用药。在保证成本不变的前提下,尽量提高猪的生产性能。即疫苗和药物是猪场防病治病的工具,用好了,事半功倍;若用不好,则不仅不能防病、治病,反而会大大提高猪场的生产成本。不要让不良的用药习惯“吃掉”猪场的利润。以下是猪场常见的不良用药习惯:

1.观念的误区

药物的作是用于预防、治疗和诊断的,但每种药物都有其“适应症”,还没有“包治百病”的药物。很多猪场老板、管理者或兽医将药物或疫苗当作保持猪场稳定的唯一手段,认为用了疫苗就不会发病,用上药物就能治好病,而忽略了最重要的饲养管理和环境条件的改善。与之相反的是,有些猪场,特别是小规模的猪场,认为养猪只免疫好几种疫苗就可以了,只要不引起死亡就行;或者过分强调治疗,能治好一头猪,花再大的代价也是值得的。

2.不注意用药方法

药物的给药方法或途径很多,如口服、注射、喷雾或者局部用药等。每一种药物都有其特性,需要根据其特点选择给药方法。在群体用药方面,混饲或者混饮是最常用的给药方法。

2.1混饲给药时,很多猪场存在搅拌不匀的问题,特别是小猪场,没有专业的搅拌设备,还用原始的铁锹,在料车上或地面上搅拌。殊不知,饲养员的耐心是有限的,很少有人会按要求搅拌足够的时间。后果就是有的猪吃不到足够的药物,预防治疗效果不理想,有些猪吃到了过多的药物,有可能引起中毒,特别是那些安全范围比较窄的药物。

2.2饮水给药时,没有考虑到水质,更重要的是有些药物水溶性不好,按专业的讲更没有考虑到药物溶水后的稳定性。一方面浪费了药物,耽误了治疗,另一方面可堵塞水管。很多溶水的药物,特别是抗生素是做成盐的,在配伍时必须考虑药物的酸碱性,以免同时加入饮水中造成中和,而影响到溶解度。饮水加药还有一个常见的错误,即全天给药和分时给药,全天给药是指将全天的药量加到饮水中;分时给药则是将全天加药的总量分一次或几次加到饮水中,这在使用加药桶混饮时易混淆或者遗忘。一些水溶液中不稳定的药物,最好分几次混饮,以免失效。建议有条件的猪场安装饮水加药器。另外,同样的产品,由于生产工艺不同,不同厂家的产品溶解性、溶水后的稳定性差别很大,所以效果也有很大差别。

2.3注射给药是最准确的给药方法,但根据药物代谢动力学或者药物的半衰期,有些药物需要每天注射2~3次才有效,如青霉素等。有些猪场将抗生素溶液或预混剂溶解后给猪注射,可能不一定引起猪死亡,但注射液或注射剂的纯度比预混剂高很多,滥用可能造成不可预料的损失。

2.4药物选择 治疗全身感染的药物必须进入血液循环才有效,若选用途径给药,这些药物应该使能够经胃肠道吸收的,或者不被胃肠道破坏(如青霉素容易被胃酸破坏)。如氨基糖苷类药物(新霉素、庆大霉素等)、粘杆菌素等混料或混饮是不适合用于全身感染治疗或预防的。

3.不按说明书使用

3.1过期或变质药物 药品都有保质期,根据药物的稳定性,其保质期有的长有的短。一旦超过保质期,则药物的效价就会变差。管理混乱的猪场,一次性购进大量药品,在仓库里不知存放了多长时间,想用的时候可能已经过了有效期。

3.2不安要求保存 如生物制品一般要求低温(常在2~8℃)保存,大部分兽药的保存条件是密封、避光和阴凉。有些药物见光分解,有些药物遇热失效,有些药物容易吸潮。曾经有猪场将开封的消毒药放置在强烈阳光下。

3.3用药剂量不足 对已发病的猪群用预防剂量,不能达到预期治疗效果,延误了治疗时机。在猪发病后,采食量明显降低的情况下使用常规剂量的药物也是用药不足的一种常见情况;母猪在限饲的情况下用药,常规剂量添加也达不到用药效果。有些养猪企业为了降低用药成本,不按说明书或者不按指导用药,将推荐剂量减半使用,从而难以发挥应有的效果,也是造成浪费的原因之一。有些猪场的兽医基础理论知识欠缺,或者责任心不强,算错用药剂量(很多将10%或20%的制剂当作纯粉添加),剂量肯定不足。当然也不排除有些药品生产企业为了让用户从价格上接受,故意推荐低剂量。

3.4用药过量 有些猪场认为,要尽快达到治疗效果,大剂量用药可以提高疗效,在很多情况下是这样,因为有些抗生素具有浓度依赖性杀菌效果。但若药物的安全范围窄,则可能出现严重的副作用甚至中毒现象。因为是药三分毒。

3.5疗程不足 一般情况下,抗生素需要连用几天,个别疾病的治疗甚至需要至少半个月。在注射给药时最常发生疗程不够,因为兽医、饲养员都喜欢少干活。抗生素的作用是抑制细菌的增殖,依靠机体将细菌清除。使用一次或几次抗生素有可能症状缓解,但体内仍有细菌存在,停药后这些细菌有可能复活,并大量繁殖。所以,一般疾病的治疗需要在临床症状消失后继续使用抗生素1~2天。s

4.乱配伍

很多情况下,使用单一的抗生素药效不强,因此在临床上经常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抗生素配伍的情况。有些药物配伍使用可以产生协同作用,可降低每一单品的使用剂量,并减轻副作用;但有些药物配伍使用不能产生协同作用,有时产生拮抗,甚至毒性加强。在有些猪场,饲料中同时添加5种以上的药物,说不准那种药物具有副作用,或者配伍禁忌,从而加大了用药风险。

5.没有诊断就用药

5.1治疗需要先诊断 一般情况下,每个猪场的疾病都有其自身的特点,每种抗生素也有其适应症,在没有诊断的情况下,或者不根据自己猪场的发病特点而选择药物,往往起到应有的作用,造成浪费。当然,在不能确诊的情况下用药是为了尽早产生治疗效果,降低损失。有些猪场喜欢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药物,不敏感的药物一定无效,但有时敏感的药物不一定有效。实验室的药敏试验只能是一个参考,有时甚至是误导,因为同一个有效成分的制剂,在体外抑菌效果可能相差不大,但由于原辅料不同、制药工艺不同,在体内的生物利用度差异很大;同样,其药物代谢动力学也不完全一样(如药物高峰、有效浓度的维持时间的等),因而其抗菌作用或者药效有天壤之别。这与给药途径、给药剂量、药物代谢动力学有关。

5.2不需要抗生素的疾病 有些疾病如霉菌毒素中毒、代谢性疾病等使用抗生素是无效的。能够治疗病毒病的药物几乎没有,使用抗生素可能就是为了控制继发感染。

5.3没有症状不等于没有感染 由于疾病发生需要有一定的细菌数量,还要经过一定的潜伏期,而猪群在很多情况下是亚临床感染。在这种情况下,虽然没有症状和死亡,但也会出现生长不良、僵猪比例高的问题。这时就需要根据某一阶段疾病发生的特点,策略性预防性用药,以减轻生产损失。

6.迷信抗生素原料药

原料药是指没有任何经过制剂加工的抗生素原粉。原粉在水溶性、水中的稳定性及药效都存在不足,甚至在有效成分的纯度上也存在很大的差别,如氟苯尼考只有左旋的才有效;新霉素有7个组分,其中组分B是有效的,其它的组分或者效果差,或者有毒性,因而使用效果大打折扣。

6.1由于原粉没有包被或加工,其流动性、稳定性有缺陷,在混料时很难混匀,或者在粉料中容易沉降,在运输、投料过程中,造成分层,影响了药品的均匀度,有的猪采食药物少,有的猪可能会达到中毒剂量。

6.2有些药物原粉容易受到饲料的干扰,影响吸收利用,或者受到胃酸、酶等的影响,不通过制剂工艺处理,生物利用度很低,疗效损失很大。

6.3政府已经严令禁止养殖企业直接使用兽药原料药,为的是保护养殖场利益,保护消费者,保护环境。

总之,使用原料药看似便宜,但不一定省钱。

7.不能识别假药、劣药

虽然国家不断地加大市场监管力度,兽药市场的乱像得到了一定的遏制,假强力霉素、假土霉素满天飞的景象也少见了,但目前形势仍不乐观,假药、劣药与真药、好药鱼目混珠。同一个药品成分因生产厂家不同,价位也相差甚远,有时成几倍、十几倍的差别,甚至同一厂家,不同批次的药品,质量都会有所差异。

7.1一般用户很难分辨真假、伪劣。没有生产厂名、厂址、兽药生产许可证、药品的批准文号(农业部)的都算假药。而含量不达标(有效成分多了、少了)、性状不达标、容量不达标的都是劣质药。另外,没有中文标签的进口兽药也不算真兽药。

7.2套用批号 有些药物报批很困难,因此个别药厂挂羊头卖狗肉,将药物加入添加剂,或者将西药加入中药中销售,包装或说明书上找不到任何信息,但业务人员销售时会口头承认加了什么药。

7.3真药和好药 合格的药是真药,但不一定是好药。只有安全、稳定、高效的药才是好药。药物制剂包括原料、辅料以及加工工艺。因为药厂的研发能力差距很大,所使用的原料纯度不同,尤其是对辅料的认识上不足,制剂的质量差距非常显著。尽管在检测时可能都是合格产品,但使用效果就不可同日而语了。其实辅料可以从各个方面影响药物的效果,如药物的稳定性、生物利用度、药代动力学、安全性等。只有重视辅料的药厂才能生产出好的兽药。

8.盲目相信进口产品

8.1进口产品质量好不可否认,在很多年以前,国内无论是疫苗还是兽药,其生产理念、生产工艺与国外比还有很大差距,因此产品的质量、稳定性和使用效果不那么令人放心。此外,由于进口产品附加值高,配套的服务及时、全面,能够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案,因而使用效果好。

8.2国内有接近2000家兽药厂,随着业内竞争压力的日益加剧,很多药厂引进了国外的先进生产技术,加强研发,一些产品生产工艺、质量和国外生产越来越接近了,甚至某些方面要优于进口产品。质量控制的理念与过程不断改善,产品的稳定性也有大幅度提升。在技术进步方面,生物制品企业的步子更大,因而很多疫苗可以完全替代进口产品。

8.3有的猪场只买贵的,不买对的,但这种观念需要更新,即要重视产品的性价比,不迷信进口或大企业的产品,一切靠效果说话,“只选对的,不选贵的”。

9.治疗无价值的病猪

猪是经济动物,必须根据其经济价值决定是否治疗。在兽医临床上,很多病猪是没有必要治疗的,如严重关节炎、严重胃溃疡或者严重感染导致的恶病质状态,即使用药后没有死亡,但也难有利用价值,如种猪的繁殖性能以及商品猪的生长性能。猪场应根据猪的疾病严重程度以及治疗的难以程度,决定是继续治疗,还是尽早淘汰。

在规模化养猪生产上,有疾病“五不治原则”,即五种情况下不需要治疗,以节省宝贵的药费。这五种情况分别是:传染性强、危害大的疾病(如猪瘟、口蹄疫)不治;无法治愈的病猪不治(如仔猪流行性腹泻)s;治愈后经济价值不大的猪不治;治疗费用超过病猪价值的猪不治;治疗费时、费力、治疗时间过长的病猪不治(如需要天天输液的)。

10.免疫接种随意性大

10.1疫苗接种期间用药 免疫是猪场预防传染性疾病,特别是病毒病的有效手段。有些药物可产生免疫抑制,在疫苗接种前后使用,可影响机体的免疫应答。而有些菌苗是活苗,在接种前后使用抗生素可杀死这些疫苗菌株,尽管有时这些抗生素对致病菌不敏感,但对疫苗菌株作用可能还s很强。所以在接种疫苗前后,需要根据疫苗的性质、药物的抗菌谱等选择用药。

10.2疫苗使用随意性大 一般猪场要预防某一种疾病,首先要选择合格的疫苗,其次要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第三要注意接种到位。有些猪场频繁更换疫苗,谁推销力度大用谁的。有些猪场不按程序接种,想起来就打,想不起来就不打。因为疫苗基本上是用来预防的,在感染后或发病后接种,不仅起不到预防作用,有时甚至会激发某种疾病。再者,很多疫苗(猪瘟、伪狂犬病、口蹄疫等)受母源抗体影响很大,接种太早,容易干扰免疫;接种太迟,则出现长时间的免疫空白期,预防不了感染。有关疫苗的使用,还将专门讨论。

总之,猪场用药是一门科学,需要遵循养猪的客观规律,加强猪场饲养管理,为猪群提供适合繁殖、生长的良好环境,饲喂干净(无霉菌毒素污染)、营养平衡的饲料,实施完善的免疫程序,最后通过策略性用药,减少由于细菌性疾病造成的损失,提高猪场的效益。


版权所有 © 2002 - 2018 山东华辰制药有限公司 保留所有权利

技术支持:荣尚网络